通 涨 演 义
经常人们都会讲到通货膨胀,而且大概的名词和套套话很多人也都说的很顺。不过前几天,和朋友聊天,发现其实好些人也只是像中学被政治书一样,知道了一个个的字,但没有对之有起码的感性的理解。
还有人就不理解为什么不能印一大笔钱,那不是就有钱了吗?于是有人说那样会物价上扬。
但为什么有一大笔钱进来,那个物价就上扬呢,那个商人也不是和印钱局一家的呀?
以及为什么有富人的地方物价贵,像尼斯瑞士,为什么法国物价便宜?
其实这里面是很有原因,而且很自然而然的,毕竟大部分小商贩可都不是经济学家。
虽然我自己的理解也很不深入,不过暂且尝试演义一番,希望这样写会是很形象的吧。顺便也同样展现一下一些诸如市场惩罚后觉者,大户效应,市场理性,生产过剩,无形的手等规律的缘由。
很多人看了经济理论就直接跳过,但其实经济就在我们身边,就是用商贩的粗话说出来的学问,没有那么吓人。
货币主义
先是比较传统的用,货币主义的观点来看吧。
在此引用:货币主义的解释认为,实际因素即使对总需求有影响也是不重要的,由此所引起的通货膨胀也不可能持久的。引起总需求过度的根本原因是货币的过量发行。
通涨
通涨,看起来就是钱不值钱了,物价上扬了,简单讲就是钱多了,货少了,多则贱,所以以前一张钱换一个物,现在要一捆钱换一个物了。
例如,现在在王霸村,有一个商人卖套套和五个村民会来买套套,毕竟这东西每天用。一开始,一个套套10块钱,村民都一样穷,每人有100块钱,而厂家的生产力有限,毕竟优质橡胶不是无限的,市场上总共只有5个套套。
平时,大家一人给个10块钱,一人拿一个套套,物价正常,社会和谐。
不过有一天,由于种种原因,村长同志来了(村长有钱,或者说村长是印钱的),村长有500块钱,他的来到,使得市场上的现金突然增多了。但物价又是怎么随之上扬的呢?
原来,村长也有那方面需要,而且很强,要2个!
但现在还有另外5个村民,他们也想要套套,而套套只有5个,那怎么办?
商人是公平的(理性的市场中人),不偏袒谁,6个人来争,那么谁给的前多就给谁呗。村长财大气粗,10块钱对他不是什么,于是他就出价40块买2个!
商人见了,肯定是优先卖给出价高者啦。于是村长快乐的拿了3个套套去爽去了。
留下5个村民对3个套套。由于大家都有需要,大家都想买,但肯定有2个人买不上。那怎么办呢,于是村民甲欲望强,率先狠了狠心,一咬牙,说,我也给20,买1个。但此时不一样了,刚才需求比供给是7:5,现在已经是5:3了,竞争更大。而商家也不太傻,故意犹豫。村民甲怕被别人抢先了(他是一定要不可的!)就又一咬牙,25块!
成交OK,又一个套子以25块出手了。村民甲回去快活去了。
剩下的是4个村民对2个套套,2:1,更加激烈了。于是商人捻着胡子,呵呵呵,30块又一个套套出手了。
最后,是3个村民对一个套套,也许其中有一个需求不是那么大(大概他有点那个啥),再加上价钱这么高,他已经不是那种很有需求之列的了,所以要求不那么激烈,大概需求供给比就视为2.5:1。
最后一个套套在这3个人之间,经过了激烈的权衡,较劲,最终35块出手卖给了村民乙了。
平均一下,套套的平均价格是 20+20+25+30+35除以5,等于26块钱。
于是,由于村长这个富人的存在,或者说这边大资金的存在,物价由20上涨到了26。是谓之通货膨胀。而实际上就是说这个村长印了太多的钱了,货币膨胀——变多了,就是所说的通货膨胀,而货币就是通货——通用的用来交换的货物。
这里面也同样反映了当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最先反映的人受害最少,得益最多,而后知后觉者就会承受损失。
看看,实际上村民甲相对于其他村民是占了便宜的,而村民乙,尽管他有需求,但他反映慢,结果加价负担就更多的由他来承担。
另一点就是资金的大户效应,由于村长财大,需求大,风险小,所以他的采购可以更有优势,在市场上,实际上大户是将一部分负担转嫁给社会散户,而维持其利润的和竞争优势的。面对市场,消费者和厂商,批发商是依靠市场规则,借用了一部分社会资源来维持其竞争优势。
像村长,他就以20块而非26块的价格买得套套的。
通缩
再来演义一下通缩。
现在还是那个村,不过刚刚那个商人狠赚了一笔,很多其他商人见到有利可图,于是纷纷挺进套套零售业,接着生产过剩了。
现在有3个商人,每人有2个套套作为存货。还是5个村民,而且性欲一般,每人要一个套套。需求供给比是5:6。
这样的话,就肯定有一个套套卖不出去,那个商人就要亏本,不够钱不贴家用和租铺面,竞争压力很大啊!
而和商人一样,消费者也是公平的。而我们先是只考虑价格问题(什么宣传啊,品牌啊放一边)
总有一个套套是多的,为了可以一定卖出去,保本,商人甲率先出招,降价了!9块钱一个套。于是还是那个性欲强的村民甲和村民丙高兴的掏了钱拿了套快快活活地跑了。
之后需供比就是3:4了,剩下的两个商人谁也不让谁,打起了价格战,因为保本总比亏本好啊。最后,商人乙用7块一个的价钱,出手了两个套套。
最后就剩下商人丙了,而且剩下的村民乙之所以出手慢,也是因为性欲低(低需求消费者),爱卖不卖的,而且像很多留学生一样,只买减价产品。于是可怜的商人丙无奈只好跳楼大放血,收回点本钱算了,亏就亏吧。这行做不下去了。
于是商人丙5块出手了一个套套,还有一个处理去了废物市场,改行了。
来算算,平均套套价格是9+9+7+7+5除以5等于7.4块。
是谓之通缩,由于生产过胜,物价降低了。
而通缩的结果是过剩产业萎缩,市场回归理性(无形的手在调节),需求供给相协调。就像那个最不会竞争的商人丙的退出。
凯恩斯主义
至于凯恩斯的看法就更加动态一些,更加深入些了。
又来引用:凯恩斯主义的解释认为,当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表明资源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如果总需求仍然增加,就会由于过度总需求的存在而引起通货膨胀。可以用膨胀性缺口这一概念来说明这种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膨胀性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大于充分就业总需求时,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
凯恩斯强调了通货膨胀与失业不会并存,通货膨胀是在充分就业实现后产生的。
当总需求增加后,总供给的增加并不能迅速满足总需求的这种增加,产生短缺,价格上升。但由于经济中没有充分就业,价格的上升刺激了总供给,国民收入也增加了。
需求理论
现在社会发展了,人们也时兴信用制了,还可以分期付款,而且还对未来满怀希望。我们村的人也是很受鼓舞,尤其是受到广告啊,促销啊,还有村长偷偷到井里下春药等等手段,他们的需求空前旺势,都要买套套。
本来是剩2个商人,每人有4个套套,此外还是5个村民,不过现在他们都是猛男了,每人要两个套套,这样需求供给比就是10:8=5:4了,自然物价就要上升了。
而物价上升,一方面村民的经济压力就更大了,生存压力大了,要找工作。另一方面,商人的货总是卖得出去,于是他要扩大生产,要招工人。
于是他们俩个一拍既和,本来无所事事失业在家的村民甲就去商人甲那里当帮工,扩大了套套产量,失业也消失了。
此外凯恩斯不告诉我们的是,人们活得更累了,而且是在人为宣传的作用下,人们不停的过度做爱(过度消费),并不停的增加套套产量(生产力提高,和工作压力增加)。进行着现代社会的疯狂生活,高密度的城市生活(为什么我们生产力增加了反而更累了?!)
通涨理论
或者换个角度是,2个商人,一人4个套套,5个村民,一人用1个套套,需求供应比是8:5,明显生产过剩,而且由于生产过剩商人裁员,有两个村民失业在家,很不高兴,还威胁要推翻村长。
怎么办呢,村长听了师爷凯恩斯的话,说要用通货膨胀来解决社会问题。于是村长回家用毛笔写了N张村里的钞票(发行纸币),然后村长来到了市场上,这下好,大财主大资金来了。
村长收购了一些过多的套套,物价贵了些,通过卖套套一笔资金流到了商人手里,有了资金商人的厂子转起来了,还可以扩大生产了,于是本来没有工作的2个村民也找到工作了。村民有工作也有消费能力了,又进一步刺激了生产和消费了。皆大欢喜啊。
这种在萧条时期进行人为的通涨,可以修复社会失业。
当然不是说,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的,如果本来就是没有实际失业,却进行通涨,恐怕不是好事。
像是美国现在,不停美圆贬值,而实际上他们失业率很低,人们的生活更困难,要劳动的更多才能体面的生活,于是在美国,现在很多人有两份工作,甚至三份工作(法国人经常批评的那个)——这无疑走到了人民发展经济的初衷,只是恐怕那些寡头会高兴吧。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更多的认为当今的美国不是以前的那个了,现在更像一个现代社会的怪物——一个军产产经复合体。
凯恩斯主义的通缩就不演义了,大概差不多。而且在现代社会也比较少见。
好了,演义到此为止。现在开始接受批评。
07年7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